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我看《底层》

我的老朋友黄家强

昨天下午到国家图书馆的“黑箱剧场”观赏了一个精彩的话剧演出《底层》。一点也不夸张,我老早已经淡出这个圈子了,而且有好几十年没有踏进剧场欣赏话剧的演出。如果不是老友黄家强盛意拳拳,一再发简讯邀请我出席,我还真的是错过了这部发人深思的好戏。

我和家强的邂逅就是两个字:“缘分”。1989年我打算演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时候,老实说,我当时身边不乏语言能力极强的朗诵人才,但我却偏偏钟意与我不甚熟络的黄家强,这就是我所说的缘分了,而事实也证明了我当时独具慧眼,家强自此之后就成了一个成功的品牌,成为本地演出《黄河大合唱》中担任朗诵员的不二人选。哈哈哈!他接下来又有机会为这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担任朗诵了。

哎哟!扯远了,还是回来谈谈这部由本地九年剧场呈献,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创作的话剧《底层》吧。

《底层》是高尔基继《小市民》之后的一部极具苏联社会特色的话剧,人物形象极其鲜明,主题深刻尖锐,对当年苏联黑暗社会做出了无情的批判,并揭露和探讨当时受苦受难的底层劳动者所面临的出路问题和困境。

导演谢燊杰表示,《底层》所要传达的,就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对最底下阶层人民的状态与心态的关注,九年剧场希望在举国欢庆金禧的当儿,能以反思的心态衷心祝愿新加坡在未来更趋繁荣、平等与进步。

九年剧场的艺术总监谢燊杰

这是第一次和九年剧场的艺术总监谢燊杰接触,我泡在艺术的大澡堂里少说都已三、四十年了,可谓阅人无数,这位戴着眼镜、蓄有一头长发的年轻人给我的印象是沉稳、诚恳,眼神里散发出智慧与才气。

凡搞艺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理想和憧憬,但是,生活在这个以经济挂帅的功利主义大都会里,却得处处面对残酷现实的考验,要在理想和现实两者间取得一个心理平衡点,确实很不容易。我和家强都是从当年的天真、热情起步,经历了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练走过来的,都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

九年剧场的朋友们心里都很清楚,由于国家、民族、历史与时代的不同,在目前这样的氛围演出这么一部剧目,它所能取得的现实震撼力是极其有限的。作为一部揭露和批判当年苏联黑暗社会的话剧,《底层》就好像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老舍的《茶馆》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样,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并已经归档、分门别类的收录在艺术的大收藏馆里,让有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参阅。

《底层》确实通过精彩的剧情抛出了许多诸如人要活得有尊严,做人就得有良心,是宁死不屈的面对残酷现实,或逃避性的相信谎言等等人生值得思索的课题。我在想,在观赏话剧的当儿,我们的确被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所吸引,被剧情所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经历所震撼,但是,观众在散场回家后,有多少人会继续思考这部戏所带出的人生课题?所以说,搞艺术的人很多时候是寂寞的,因为知音难觅,但我们就因此屈服而不搞艺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个人对九年剧场的朋友们能坚持在这种相对恶劣的艺术环境中继续迈步表示敬意。剧团所定的中心理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在于重视艺术创作中的累积过程,通过探讨舞台作品的发展和延续性,对长远和定期性演员训练的关注,以及探索通过分享艺术知识培养观众的可能性,来实现以上的中心理念。

我个人认为,有理念是好事儿,但要如何有计划、步骤、踏实和按部就班的加以实现,那就很不简单了,尤其是“通过分享艺术知识培养观众”这一环。古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剧场朋友们心血的累积,肯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底层》的导演谢燊杰和七位演员

最后顺带提一下,《底层》的导演手法十分细腻,舞台和灯光设计也令人满意,音乐创作和音效设计因为牵涉到我的专业,我保留意见。《底层》的七位演员演技都十分精湛,而且一个人得身兼两个角色确实很不简单,一点也不轻松,他们精彩卖力的演出于终场时获得全体观众热烈的掌声,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本地华语话剧作出贡献。